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主办单位:湖南省教育厅
国际刊号:1673-2219
国内刊号:43-1459/Z
学术数据库优秀期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来源期刊
       首 页   |   期刊介绍   |   新闻公告   |   征稿要求   |   期刊订阅   |   留言板   |   联系我们   
  本站业务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期刊简明目录
      本刊论文精选
      过刊浏览
      论文下载排行
      论文点击排行
      
 

访问统计

访问总数:47849 人次
 
    本刊论文
地方高校人文社科助推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探索

  摘要:地方高校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是互动双赢的关系。以校地合作为龙头,参与地方政府部门的决策咨询活动,为地方培养高层次人才,促进研究成果的转化,是地方高校人文社科助推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途径。为提升地方高校人文社科服务社会的整体效能,必须构建和完善人文社科服务社会的良性保障机制。

  关键词:地方高校;人文社科;经济社会发展;实践;探索

  校地合作、双向互动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地方高校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必要选择。《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意见》指出,当前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各高校应大力开展决策咨询研究,积极发挥思想库和智囊团作用,构建哲学社会科学社会服务体系,全面提升社会服务水平。

  拓展服务社会的渠道与空间,创新服务社会的模式与方法,提升服务社会的能力与水平,对构建有特色的高校哲学科学创新体系,推动我国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全面繁荣,意义重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应主动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从而确立良好的社会声望和存在价值。

  一、充分认识地方高校人文社科服务社会的重要意义

  20世纪初,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校长范·海斯曾经说过:“州立大学的生命力在于它和州的紧密关系中,州需要大学来服务,大学对本州负有特殊的责任”。高校是我国人文社科事业中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人文社会科学是以人类活动和现象、社会组织和活动等为研究对象,具有复杂性、不确定性、不可复制性等特点。《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指出,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能力和成果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文社科发挥其效能作用,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思想保证,也为地方政府的重大决策提供更多、更好的科学依据。同时,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也为人文社科研究工作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一)有利于地方高校准确定位,形成办学特色

  地方高校相比全国重点大学而言,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学术层次、学术力量、学术水平上都不具有明显的优势,要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学术环境中取得话语权,必须形成自己的品牌特色。大学并不是全能的,不可能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所有问题,不同的大学有不同的学科优势和特色,这就决定了一所大学在寻找服务社会的契合点时,必须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才能有所作为。地方高校能否提升竞争力办出特色,关键在于能否从自身实际出发,遵循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规律,立足区域特点和需要,作出正确的前瞻性分析和把握,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提供支持和指导。这既是地方高校寻求特色发展的突破口,也是地方高校提升自身科研实力的重要途径。因此,紧扣区域发展脉动,着力培育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地方特色,才能使地方高校形成自己的品牌,提升竞争力。

  (二)为地方经济社会建设提供智力支持,促进管理科学化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地方政府对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等各方面的决策职能将进一步深入和强化。哲学社会科学的许多研究成果日益介入生产、管理和决策的过程,并日益成为人们改造社会的重要手段。哲学社会科学的社会服务功能、智库作用也不断强化。地方高校人文社会学科,必须走出书斋,通过对地方经济社会建设的深入调研,为地方政府的重大决策提供咨询服务和理论支持,从而成为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库、智囊团和引领者,充分发挥地方高校“地方性”和“综合性”特色,促进地方行政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

  实践证明,地方高校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是一种互动双赢的关系。在高等教育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地方高校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应在加强基础理论研究的同时,进一步立足地方、服务地方,充分发挥与地方联系紧密的优势,使高校文科发展的要求与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实现深层契合,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与高校文科发展实际深层对接,从而使地方高校在区域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激烈的竞争中奠定坚实的基础,实现地方发展与高校人文社科繁荣的双向反哺。

  二、高校人文社科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途径

  “地方高校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目前面临着两大体制的藩篱和挤压:一是部属高校的外部挤压;二是自然科学学科的内部挤压。”面对这种双压力,地方高校的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只有另辟蹊径,才能觅得生存和发展的空间。这就要求地方高校进一步增强“以贡献求支持、以服务求发展”的理念,密切与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合作与交流,在校地合作中实现自身的繁荣发展。地方高校服务社会水平的提升,可以基础性、引导性促进地方高校哲学科学的全面繁荣,对高校的办学模式、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等都能起到巨大的助推作用。

  (一)以校地合作为龙头,促进地方经济社会进步与发展

  地方高校要生存和发展,必须转变思路,顶天立地,坚持“开门办学”,密切与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合作,充分发挥大学的人才、学科优势,充分发挥地方高校的“地方性”和“综合性”特色,从而走出一条特色鲜明、务实高效、尊重规律、前景广阔的办学之路。

  例如苏州大学建立校地合作平台,就是一种有效探索和尝试。基层党建研究所、人力资源研究所、人口研究所、台商投资与发展研究所等校地研究机构是在这样一种办学理念下应运而生。“以研究机构为平台、以项目投放为载体、以成果共享为目的”的新型合作方式,不仅激发了广大教师的科研热情,而且为有效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平台。可见,人文社科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大有作为。校地合作、双向互动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地方高校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必要选择。

  (二)参与地方政府部门的决策咨询活动,发挥智囊团作用

  为地方政府部门提供咨询服务,是高校人文社科面向社会、服务社会的一个有效途径。建设服务地方的智库,是地方高校义不容辞的重要责任。地方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当地政府对本地区经济、政治、文化、生态各个领域发展制定并优化长期规划,出台相关政策措施。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应走出校园,深入社会,在田野调查中探询原因、找出答案、提供建议,发挥其学科门类齐全的综合性优势,把握地方经济社会建设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积极为政府部门制定发展规划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深入开展对策研究,积极建言献策,主动参与地方政府部门的决策,建设高校服务地方的智库,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决策咨询;同时引领区域社会的精神风尚,促进社会各个领域持续、协调、全面发展。

  (三)通过科学研究,为地方培养高层次人才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一大职能。地方高校为本地发展培养高层次人才,既是社会的迫切需要,也是高校自身发展的要求。地方高校一方面根据国家计划培养学生,为地方政府和企业输送人才;另一方面,根据地方政府、企业的需要,量身定制各类培训班,为在职人员提供各类培训。苏州乃至苏南的发展成就、发展经验在全国乃至世界的影响日益扩大,社会迫切需要一个既对苏州、苏南发展有感性体验,又对其成就有理论总结的学习、交流与研究平台。为适应这种需求,苏州大学设置了一系列专项课题,组建了一支由高水平教授和具有相当理论水平的地方领导干部组成的研究与教学团队,“量身定制”了一批专业讲座,以全方位满足全国各地学习、借鉴苏州经验的需求。目前,苏州大学已经为新疆、辽宁、湖南、云南等地党政领导开办了各类培训班数十期,受众数千人,成为诸多地区党政干部的培训基地。

  (四)加强人文社科的应用研究,促进成果转化。

 恩格斯曾经说过,一个市场需求比十所大学更能拉动技术进步。地方高校要提升社会服务的整体功能,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这也是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由于人文社会科学许多研究成果的社会价值具有隐形、间接等特点,要么很难直接转化为经济效益,要么其经济效益具有滞后性或者难以测算。这就要求地方高校找准市场需求的切入点,结合区位优势,确立服务重点,突出服务特色。近年来,各地在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都在努力建设与之相配套的现代服务产业。这将成为地方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在推进现代服务产业方面,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比更具优势。结合市场的需求把相应的研究成果转化为市场需求的产品,进而形成地方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服务社会的现实生产力,将会产生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三、构建地方高校人文社科服务社会的良性保障机制

  为了提升地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服务社会的整体服务能力,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良性保障机制。

  (一)完善人文社科研究服务评价体系。

  “由于人文社会科学的内在规定性以及人文学者独特的个性特征,决定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评价工作将十分复杂和敏感。”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所产生的经济效益、社会影响等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它不像自然科学、技术科学那样可以用同一模式和标准来衡量研究成果。地方高校要提升服务功能,就应正确把握学术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关系。制定较完备的服务效果评价体系,既可以为地方高校服务社会效能提供依据,也可使高校在服务社会中实现自身发展。“完善人文社科研究服务社会的评价体系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量:在服务公共决策方面产生的效益;在人才培养方面产生的效益;成果转化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通过构建科学、规范的评价体系,必将提高地方高校服务社会的效能。

  (二)健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转化机制。

  人文社会科学的社会服务是思想层面的,主要是提供方法论的指导。其服务效应是整体的,影响也更为持久。只有服务于社会实践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其价值。所以必须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应用转化,尤其是完善将优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机制。一是大力宣传哲学社会科学的优秀成果,扩大其社会影响力,推动优秀成果及时、广泛地运用于党委和政府部门的各项决策、规划中。二是建立优秀成果的普及制度,提高社会公众的文化素养和能力水平。三是拓宽优秀成果的转化渠道,通过建立校地合作平台、建立呈报制度、设立政府特约研究员等手段促进智力成果的转化。四是建立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档案制度,注重成果的积累储备,树立市场意识,发挥内联外引的中介作用,根据市场需求提供多方面的成果信息。

  (三)加强哲学社会科学资源整合和团队凝聚。

  传统的大学管理体制,难以从根本上消除学院、学科之间的壁垒,阻碍学术研究的健康、有序发展。地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要提升服务社会的能力,必须建立与现代科学研究发展特点相适应的科研组织管理形式。要紧密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进行多学科、多视角的综合研究。一方面,打破既有的学院、学科壁垒,有效整合校内外、国内外学术资源,大力推动学科间交叉和多学科协同攻关。另一方面,落实“学术大师+创新团队”方针,锻造骨干教师科研团队,形成研究合力。通过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运行机制,发挥不同学科之间交叉融合、联合攻关的优势,为哲学社会科学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总之,地方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应遵循自身发展规律,主动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从而在双向互动中实现共生发展。

特别说明:本站仅协助已授权的杂志社进行在线杂志订阅,非《湖南科技学院学报》杂志官网,直投的朋友请联系杂志社。
版权所有 © 2009-2024《湖南科技学院学报》编辑部  (权威发表网)   苏ICP备20026650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