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主办单位:湖南省教育厅
国际刊号:1673-2219
国内刊号:43-1459/Z
学术数据库优秀期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来源期刊
       首 页   |   期刊介绍   |   新闻公告   |   征稿要求   |   期刊订阅   |   留言板   |   联系我们   
  本站业务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期刊简明目录
      本刊论文精选
      过刊浏览
      论文下载排行
      论文点击排行
      
 

访问统计

访问总数:47871 人次
 
    本刊论文
试论人文社科类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的优化

  摘要:要想推进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的科学化发展,必须以大学生为本,规划就业指导课程学科属性、加强就业指导课程理论研究、完善就业指导服务机构、组建专业的师资队伍、施行学科综合教学,从而促进人文社科类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的科学性优化。

  关键词:人文社科类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体系;优化

  0、引言

  随着我国就业指导的多年发展,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也取得了重大进展。然而,从就业指导课程的实施效果来看,该课程体系建设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其中,尤以人文社科类大学生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当中的问题较为突出,特别是高校扩招以来,人文社科类大学生在高校大学生的就业中逐渐占有了重要比例,而人文社科类大学生由于所学知识的广泛性在我国现行教育体制下,大多泛而不精,导致其就业指导课程难于开展,各种专著论文的研究方向亦缺乏对其进行专项论述。这就要求指导其就业的课程体系须进一步优化。

  1、人文社科类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的现状及问题

  1.1课程内容缺乏系统性

  虽然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就其实质突破而言,人文社科类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内容仍缺乏系统性,依然局限于对就业相关政策法规的解读及简单就业技巧的指导教学,缺乏对就业指导对象的系统性考量,对指导对象的个性化的择业塑造、独特职业生涯的规划、就业潜能开发、相关创业素质的培养等高层次的问题还比较缺乏。

  1.2课程安排缺乏连续性

  就业指导的目的在于让大学生树立职业理念,提升职业素质和获取职业技能,而这些都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在教学安排中将其有机的贯穿起来,作全程化的统筹。而目前高校人文社科类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往往忽视了这一点,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安排大都采取阶段性突击教学安排模式,不能着眼于就业指导全局,从而导致就业指导课程体系下的效果不理想。

  1.3课程教材缺乏关注度

  完善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应拥有系统化、科学性、层次性和时效性相结合的教材。然而从目前高校人文社科类所用的就业指导课程教材来看,种类繁多,良莠不齐,大都缺乏系统性的编写理念和科学性的课程构建,教材的层次性提升不明显,文理差别不突出,缺少对该课程教材内容时效性、针对性的填充和把握。

  1.4师资队伍缺乏专业性

  目前,人文社科类就业指导课程的任课教师大都由从事学生工作的教师担任,相关专业课教师很少参与大学生的就业指导课程,这就造成师资结构单一。尤其是很多学理的学生工作教师对人文社科类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学习习惯、内在需求、思维惯性等不了解,在课程讲授过程中不能围绕专业特点深入展开,导致课程效果性较差。

  1.5课程体系建设缺少组织依存

  由于没有完善的组织保障,人文社科类大学就业指导课程虽然在高校得到了普遍开展,但是缺少强有力的组织支撑。

  没有专门为之成立的教研组织,缺少经验丰富的人员专人负责组织、筹划就业指导课程体系中教学与科研工作,负责制订符合教学实际的计划和大纲、编写出版教材、开展教学交流、实施教学成果检查、进行量化考核以及开展相关跟踪调查,进行课题研究和市场动态评估,适时对教学队伍进行专业化培训等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管理组织。

  1.6课程体系缺少理论支撑

  缺乏合理的理论支撑是困扰当前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障碍之一。同国外完善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相比,我国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不具备强有力的理论支撑,面对人文社科类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各高校对其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相当缺乏,研究理念、研究制度和研究模式不成形,从而制约了人文社科类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的全面构建。

  2、优化人文社科类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的探索

  推进人文社科类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对于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国民的就业能力、改革培养模式,形成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教育体制有着积极意义。

  2.1加强职场适应、发展能力的培养

  就业指导课程体系优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围绕大学生这一主体进行的。新时期人文社科类就业指导除了帮助学生顺利实现就业外,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培养职业适应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人文社科类学生感性比较强烈,理性分析把握能力略显不足,尤其是在职场适应、发展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因此加强人文社科类大学生职场适应、发展能力的培养是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

  2.2推进学科建设,实施综合学科教学体制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作为一门涉及多学科的课程,首先应加强其自身的学科性建设,依托人文社科的专业基础课程,使其规范化、科学化发展。同时也应加强与其他相关学科的综合性有机组合,并成为教学体系内的应有内容。

  2.3加强队伍建设,打造专化师资水平

  专业化的师资队伍是优化人文社科类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的关键,应建立一支校内外互补、专兼职相结合的就业指导队伍。就业指导教师应从人文社科类广大教师队伍中选拔,让具有高尚职业道德、丰富就业指导工作经验、熟知学生特点的教师担任;同时从校外聘请人力资源管理专家、职业指导专家和知名企业家担任客座教师。多维度、多渠道强化师资力量,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和业务能力,使人文社科类就业指导课深入人心,取得实效。

  2.4紧跟市场动态,建立“三位一体”教学模式

  人文社科类就业指导既要依赖基础课程,同时也要紧跟社会、企业需求动态,形成社会、企业、大学生良性互动的“三位一体”教学模式。在就业指导课程体系优化中,除了要按照国家教委规定的就业指导内容开展指导外,更要注重人文社科类大学生校企合作的培训,增强实践性,提高适应能力,让人文社科类大学生真正走向社会,深入了解社会。

  2.5加强理论体系建设,实现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

  针对人文社科类就业指导课程理论研究的问题,高校既要鼓励就业指导课教师开展相关理论的研究,结合我国实际,发展本土化的就业指导理论,以带动我国人文社科类就业指导课程理论水平的不断提高。同时又要鼓励人文社科类专业教师参与研究,把握人文社科类学生的专业特点,根据学生特点做到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

  2.6完善运行机构,优化服务平台

  就业指导课程服务体系是优化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保障。高校应完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的运营机制,为就业指导课程体系优化解决后顾之忧。应成立专门负责机构,专人负责、协调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的开展,应根据人文社科类专业学生的特点制定专门的教学计划、提供专项基金、优化软、硬件设施、加强课程网络系统建设;同时还要完善人文社科类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的测评系统,建立健全相关的管理运行机制,实施严格、规范的管理,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估考核,完善课程后期跟踪服务与调研,定期检查工作成果等,为人文社科类就业指导课程体系优化提供完善、周到的服务平台。

  总之,在当前人文社科类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情况下,就业指导课程体系优化承担着巨大的历史使命。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的优化构建必须本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紧密结合当代人文社科类大学生自身特点和社会发展情况,与时俱进,不断适应社会和市场对人文社科类大学生就业提出的要求,充分发挥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在人文社科类大学生就业方面的重要作用,不断开创我国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科学化优化的新局面。

特别说明:本站仅协助已授权的杂志社进行在线杂志订阅,非《湖南科技学院学报》杂志官网,直投的朋友请联系杂志社。
版权所有 © 2009-2024《湖南科技学院学报》编辑部  (权威发表网)   苏ICP备20026650号-8